全球各地都很重視二十一世紀孩子的教養問題,台灣也不例外。最近應新竹科學園區某單位之
邀,為一群忙於打拚經濟的科技人,舉辦一場親職教育的演講。
面對滿滿的聽眾,一眼望去便能看出全是知識分子。心底非常高興,他們願意放下專業身
段,為了孩子來學習新的教育觀念。一位年輕的爸爸,一見到我就吐苦水:“老師,現在的孩子
好難教。”我想,這是現今所有教養者的共同難題。因此,我逆向反問他:“你覺得『難教』,
是站在個人立場,還是孩子的立場?”這位父親毫不考慮地回答:“當然是站在我的立場。”我
大笑說:“你很誠實。道家教我們要懂得順勢而為,教養孩子也是一樣。要懂得順著孩子的先天
條件及能力,才能減少彼此的對立或衝突。順孩子之勢來發展,再以善知識來教導,雙贏就此產
生。孩子未來的成就,不是一味地要求就能達到。教養者應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耐心陪伴的身教,
讓孩子心靈平安,能感受父母的愛。孩子在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,內心安頓也符合人性心理的基
本需求。如此才能引導孩子,走向我們所企盼的未來。”
“可是老師,那很難耶,”聽眾群起發聲。
“沒錯,教養孩子的確不容易。但我們必須先思考,自己的教養觀點是否合宜,才能討論孩
子的發展。”“什麼是合時宜的教育觀念?”“例如說,我的祖父母二十歲結婚,生下我的父
親;我的父母同樣在二十歲結婚,生下我。父親生活在求溫飽的時代裏,只能依照祖父的方式教
養我成長。依樣畫葫蘆的教養模式,最容易也最輕鬆。若我也在二十歲結婚,並生養孩子,而我
偷懶不想學習,又以父親的模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到他二十歲……請問,我使用的是多少年前的觀
念教育孩子??其中若有不當,又耽誤了孩子多少年?”
此時,聽眾非常安靜地沈思並計算著,接著回答:“六十年。”“對,那是一甲子的時間。
有些優良的傳統,可以保留;但中國人教育孩子的傳統,多半卻需要調整。例如食物營養的均
衡、生活內容的學習設計、威權管教帶來的壓力、性格養成的方法等。雙薪家庭陪伴孩子的時間
是拼湊的,教養者求好心切,又無法瞭解孩子生理、心理的需求,情緒失控的機會很大,此時就
覺得孩子不好教。”
常受鼓勵、讚美的孩子,才會喜歡自己,而且充滿自信!
愛孩子之前,先愛自己。因為唯有內心的“愛槽”被灌滿、被滿足,才有餘力去愛他人。如
何愛自己?請時常檢視個人的壓力源,並學習接受與調整。請時常檢視自己的能力底限,不做沒
有能力達成的事,此時的付出將沒有一絲怨言。
對待孩子亦如此。不要求孩子去做,沒有能力做的事。培養孩子之前,教養者先要培養自
己。這就是胡適說的:“要怎麼收穫,先要那麼栽。”